馬巖松說:“我們追求江浙靈動的氣韻,并讓它融入日常的生活?!?/section>
項目場地東側為城市,西側為河流及遠山自然。這里是自然與城市之間的過渡銜接空間。場地并沒有被圍合,而是一處四面八方都可通達的城市公共空間,歡迎市民們隨時前來。整體大地藝術般的景觀將場地氛圍洗滌一番,變得干凈純粹。設計以兩岸視覺通廊為軸布局:場地中央并沒有被龐然建筑所占據。中軸連廊成為了開放的戶外平臺,為市民提供了活動和觀景的空間。人們目極之處,是遠山、云霧、天空,讓場地充滿儀式感。軸線西側的臨溪舞臺,可作為戶外表演、音樂會和展覽場地,這里也將是發生城市生活的重要舞臺。建筑體量均勻分布在地面上,消隱于屋頂之下。而巧妙的屋頂設計滿足功能所需的同時,也成為了景觀,賦能場地氛圍。茶山形態起伏,與屋頂下平鋪的建筑體量相呼應。茶田種植的是聞名遠外的安吉白茶,這讓市民和游客在城市范圍內享受大自然沉浸式體驗,感受采茶的樂趣。多個鑲嵌在茶山中的庭院成為了場地呼吸的縫隙,這些“空”模糊了室內外的界限。場地的高點,是多片像是隨意散落的“竹葉”,層疊錯落,覆蓋在茶田之上,充滿雕塑感的同時,也顯現了幾分輕盈和靈動。金屬“竹片”屋頂的紋路,像是葉脈,增添了生動的自然氣息。“葉片”錯落的縫隙讓天光投進室內,讓室內空間變得明亮,同時也優化了建筑的節能表現。自承重的折線全玻璃幕墻主立面高度通透,最高可達17米,是迄今為止國內最高的自承重全玻璃幕墻。大劇院與會議中心的主要室內空間為二到三層布局,其余四館均為一層加局部二層布局。大劇院觀眾廳可容納1300座;國際會議中心主會場可容納2000人規模的活動及會議。本項目采用屋頂綠化、透水鋪裝、下凹式綠地、雨水資源化利用及場地豎向設計等方式,從源頭、轉輸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徑流,以期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。項目已于2023年動工建造,預計于2025年建成使用。
建筑類型: 文化建筑
基地面積: 約 14.9萬平方米
建筑面積: 約 12萬平方米
主持合伙人: 馬巖松, 黨群, 早野洋介
主持副合伙人: 李健, 劉會英
設計團隊: 孫守泉, 董雪, 李存浩, 李廣崇, 張笑梅, 王憲博, 習開宇, 陳博涵, 趙麗璐, 鄧偉, 林奕君, 劉一青, 喬宣通, 郝悅, 鄒登宇, Jose Maria Urbiola, 王竹韻, 尚立, 吳傲謙, 宋馳, 曾天行
業主: 浙江安吉建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
EPC工程總包聯合體: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(集團)有限公司,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
幕墻顧問: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(集團)有限公司
景觀設計(茶田+內庭院): 泛亞景觀設計(上海)有限公司
景觀設計(場地): 北京向野景觀設計有限公司
聲學顧問: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-聲學及劇院專項設計研究所
室內設計: MAD建筑事務所
劇院技術咨詢, 舞臺工藝與會議系統設計: 保利(北京)劇院建設工程咨詢有限公司
燈光顧問(整體+劇院): 北京寧之境照明設計有限責任公司
燈光顧問(會議+裙房): 上海瑞逸環境設計有限公司
標識顧問: 北京大思廣告有限公司
本文轉載自 AT建筑技藝